咨询热线:400-066-2698
咨询热线:400-066-2698
更新时间:2025-04-13 作者: 焊接应力消除
2024年,在经济动荡不安,下游应用端需求收紧的双重冲击下,机器人产业链大部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在此背景下,行业内卷现象日益加剧,部分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占有率,不得不进行更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竞争,行业洗牌加速。
2025年开局之际,从2024年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意识到,在整体需求没有大幅复苏的前提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仍将延续白热化态势,2025年行业分化与断层现象将更加凸显,行业洗牌和出清的阀门将会加大,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高工机器人注意到,ABB、库卡、配天机器人、钱江机器人、越疆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珞石机器人、昊志机电等14家企业正在积极组建各自的“联盟”,与盟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图通过联盟的力量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其中,珞石机器人与盟友的合作消息频出,高工机器人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珞石机器人从1月份截至目前,合作事件共4起,合作方有IDECfs(日企)、大视智能、跨维智能、磨致机器人。
埃夫特的合作主要是集中在生态链的建设上,在“埃夫特启智智能底座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埃夫特与 21 家业内有名的公司成功签署合作协议。从合作方的构成来看,涉及计算机显示终端、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与核心软件模块、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整体呈现出多元且互补的态势。
AI技术正在与机器人深层次地融合,推动机器人从简单自动化向智能化、自主化、协作化方向演进。
从近期各家的合作中不难发现,珞石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企业正在不断践行“机器人+AI”的驱动战略,通过深层次地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例如,珞石机器人与跨维智能合作,跨维智能是一家以Sim2Real技术为核心,研发高通用性具身智能技术的企业。合作后,双方将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机器人+AI”的深度协同,在具身智能“机械臂”&“智脑”&“慧眼”方面强强联合,不断的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节卡机器人与均普智能的合作中,双方将充分的发挥在各自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就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未来技术发展、场景开拓及应用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发掘、培育市场。
按工艺应用领域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使用在在焊接、喷涂、装配、包装、码垛搬运、抛光打磨等领域。
从开年以来配天机器人、钱江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企业各自侧重的合作方向来看,焊接、打磨、码垛是各家今年的发力点。
相较于码垛应用领域,机器人在焊接、打磨等高端应用领域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但这恰恰是国产机器人企业打破行业内卷,建立竞争力的最好机会。
在钢结构、船舶等下业需求的推动下,焊接机器人正从传统编程、示教型逐渐发展成“免编程”、“免示教”型。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焊接机器人销量达4.90万台,同比增长约5%。其中,弧焊机器人销量3.15万台,同比增长约10%。
相较于传统焊接机器人,智能焊接机器人增速有望领跑。GGII预计,中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将从2023年的0.23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3.73万台,2024-2030年CAGR将超过42%。
不过,智能焊接机器人要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程度,还需克服诸多技术与非技术难题。
对此,钱江机器人与奥太电气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双方将重点突破高端焊接工艺的产业化应用瓶颈,加速高效智能焊接解决方案在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等金属制造领域的应用落地。
打磨机器人应用场景范围广,在卫浴行业、金属加工、汽车、家具、3C电子等领域都有应用机会,但相对焊接、搬运码垛等领域来说,当前中国抛光打磨应用的市场规模还偏小。
背后原因主要在于抛光打磨技术的成熟度问题,对于很多曲面的抛光打磨还较难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抛光打磨机器人价格昂贵,而最终用户对于投资回报周期的期望时间越来越短。如何高效、经济地解决抛光打磨难题,成为了机器人企业亟待突破的关键所在。
珞石机器人与磨致机器人合作,可以看作是其致力于攻克抛光打磨难题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磨致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打磨抛光去毛刺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本次两家企业强强联手,将各自在机器人技术和抛光打磨领域的专长深层次地融合,加速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打磨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从技术门槛上来说,码垛的门槛较低,入局玩家较多,市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堪称红海一片。若想在这样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
因此,珞石机器人与大视智能携手并肩,共同踏上了探索柔性码垛机器人领域新优势的征途。此次合作,双方决定合力打造柔性码垛机器人领域优势,为仓储物流及更多行业智能化升级转型赋能。
选对了赛道,企业能够乘势而上,充分的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积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相反,如果未能准确判断市场趋势,即使企业拥有再强的技术实力,也可能因市场需求不匹配而陷入困境,错失发展机遇。
因此,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尽最大限度确保每一步都踏在正确的赛道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工业机器人下业来看,三大基本盘(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今年开局之际,整体表现相对亮眼。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1-2月的生产数据中,三大基本盘中3C制造业同比增长10.6%;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2.0%;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7.7%、37.5%、5.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含光伏、锂电)同比增长12.0%。
大族机器人将与长荣科携手共进、共同探索3C电子智造升级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据了解,长荣科是一家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在电子、物流、显示、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领域持续深耕、积累深厚。
在大族机器人看来,3C电子等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契合3C行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特点的协作机器人优势显著。深化与长荣科的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挖掘更多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
在汽车领域,杜尔涂装透露,在未来数月内将向比亚迪位于匈牙利的工厂多条涂装生产线台机器人,包括喷涂和开门盖机器人。
珞石机器人与磨致机器人合作后,珞石机器人提到,双方将针对汽车零部件、3C等细分场景,研发新一代智能打磨机器人,提升解决方案的行业适配性;共享市场渠道资源,加速智能打磨技术在更多制造业场景的落地应用。
除三大基本盘行业外,以配天机器人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瞄准高端市场,如半导体。据配天机器人透露,2025年,其将和半导体显示企业在新产线的建设方面继续合作。
区别于国内市场内卷式的价格战,海外市场一般具备更高的付费能力和利润空间,同时对于机器人品牌、本土化服务、产品的质量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不仅需要出示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当地市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贴心的本土化服务。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出口量为26149台。其中,协作机器人全年出口9825台,同比增长57.78%,协作机器人出口占比达到24.57%,较上一年提升超过8个百分点。
2025年,越疆机器人、非夕科技、大族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厂商正在继续加码海外市场。从出海方向看,东南亚市场成为国内机器人群雄逐鹿的主要战场。
例如,越疆机器人与泰国技术解决方案分销商 SiS Distribution(Thailand)Public Company Limited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携手推进协作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泰国工业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非夕科技正式公开宣布与日本百年企业KURABO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打造自适应机器人解决方案KURAVIZON,开创国际市场新里程。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各参与者正积极寻求“抱团取暖”的路径,通过深化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抵御外部风险,这一趋势在2025年将愈发显著。